软件开发中的破窗效应
作者: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 2012/6/18 14:02:37 ] 推荐标签:
测试运行太慢
实际上测试运行太慢是一种信号,该信号告诉我们耦合的太紧了。运行一个测试,需要编译加载很多模块。如果运行一个测试需要20分钟,你希望频繁的运行测试么?如果运行一套测试需要10个小时,你希望测试多久运行一次?测试运行太慢是第一个被打破的窗户,如果不赶快修补,后面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测试运行太慢,我们不会频繁的运行测试,测试也不能提供立即的反馈,这样测试的作用大打折扣了。上面主要从代码实践方面来阐释编码中的破窗和如何防止破窗,其实在软件开发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类似的情况。
源代码管理
有很多团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采用了难以使用的源代码管理工具,或者完全因为厂商对管理层的广告宣传,采用了一个无比重型,好看但不中用的工具。在经受一两次工具的折磨之后,团队成员会产生惧怕的心理,尽量的推迟提交代码。提交代码需要足够的频繁,甚至一次有意义的重命名都可以作为一次提交,这样在代码复查的时候光阅读提交代码的注释能演示出代码的演化过程。而且,如果每一次成功都有保存,这样在犯错的时候我们有机会后悔,我们有机会回滚到一个成功的状态。人的大脑虽然非常聪明,但也非常易于出错,特别是在疲劳的时候,如果我们小步前进,小步提交,我们能停在任何地方。你还记不记得那种必须到某个时候才能保存当前状态的电脑游戏?
有的时候并不是工具难以使用,而是环境使然。在分布式的团队里,有可能网络不稳定,远程源代码仓库经常不可访问,或者在提交代码时需要连上VPN,然后再提交,久而久之也会让团队成员懒于提交代码。这样我们应该采用分布式的源代码管理工具,比如Git。
难以集成
代码写完了并不是开发任务的结束。你还记不记得多少次为了集成产品,解决几个模块之间的冲突而加班加点。敏捷强调及时的反馈,持续的交付。如果集成一次产品需要几天时间,我们如何做到及时反馈呢?如果集成太困难,大家都会惧怕集成,会尽量的避免集成,但产品终是要集成的,所以到了后期限的时候,大家都在加班加点,但却不是写代码,而是为了集成。
如果集成太困难,我们为什么不持续的集成呢?所有团队成员都工作在同样的分支上。持续集成服务器不断的签出新的代码,运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后构建出可用的软件出来。只要需要,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提供可以工作的软件。
可视化
可视化是管理中的铁三角之一。很多管理人员喜欢使用各种各样绚丽的工具绘制出绚丽的图表。比如使用Project做出精确到天的人员计划,使用PowerPoint做出产品的宏伟蓝图。好像将这些做出来,然后发给大家有一种这个项目都在我的控制之内的感觉一样。其实不管怎么的软件工具还是比不上纸和笔。软件打开需要时间,随着软件更新换代,软件体积越来越大,打开一个庞大的Project文件甚至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而且文档埋藏在电脑文件系统的深处。找到文档,打开,几分钟已经过去了,别看这几分钟,久而久之我们不想再去看这些东西了,我们以为这些东西都装在了我们的脑中,但实际却没有。花了很多精力编写的需求文档,后成了一纸空文,当发现与需求不符的时候已经晚了。要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现,我们不要打破第一扇窗。
虽然到了二十一世纪,丰田公司还是在很多方面采用原始的看板。软件开发中也是一样,抛弃那些精美的软件吧,将计划,进度,用户故事用简单的纸和笔绘制,然后贴在开发人员抬头可见的墙上。不需要画的多精美,因为越精美越不想去修改,但软件开发中永恒不变的是变化,我们必须随需而变。
笨重的流程
有的公司给开发、测试、部署规定了严格的流程。开发人员想将产品功能部署到测试环境都需要与很多相关人员交互,提交申请单,然后才能由专人将刚刚修改的一行代码部署到测试环境中,进行测试。首先不说这个过程中有多少等待,多少浪费。光这笨重的流程让大家望而却步,进而导致惧怕修改,连好的改进都会受到抵制。
后记
软件开发的方方面面像一扇扇窗户,不要打破第一扇窗户,打破了也要赶快去修补,不然软件会随着窗户一样,一扇扇的被打破,慢慢的腐化下去。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
性能测试之测试环境搭建的方法
2020/7/21 15:39:32软件测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企业所重视的呢?
2020/7/17 9:09:11Android自动化测试框架有哪些?有什么用途?
2020/7/17 9:03:50什么样的项目适合做自动化?自动化测试人员应具备怎样的能力?
2020/7/17 8:57:06几大市面主流性能测试工具测评
2020/7/17 8:52:11RPA机器人能够快速响应企业需求,是怎么做到的?
2020/7/17 8:48:05Bug可以真正消灭吗?为什么?
2020/7/17 8:43:03软件测试基本概念是怎么来的?软件测试生命周期的形成历经了什么?
2020/7/16 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