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行业也如此,即使巨大如微软公司,也无力独立支撑快速发展的软件产业,于是以公司为单位,软件业也开始分工,形成软件产业链。[袁永福版权所有 http://www.sinoreport.net/]在这个软件产业链中上游企业主要搞基础软件,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一些底层框架,都是大块头,数量不多,形成几种重要的基础软件。下游企业则在上游企业的基础上进行犹如珊瑚一样的分叉式发展,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形成无数的应用软件。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相辅相成,基础软件是应用软件的基础,应用软件是基础软件存在的目的。

  发达的软件业发达,是因为软件业分工比较合理,每个公司都认真研究和掌握自己关注的技术和产品,所有的软件技术分支都有相应的公司。这样的软件行业整体实力全面而强劲,充满活力,要什么有什么,若有新兴区域,则马上会有新的公司成立钻进去。如此这样,公司有大有小,业务千变万化,却能构成一个类似生态系统的软件行业系统,相互依赖,运行良好,数据循环,能应付各种大小问题,能蓬勃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个完整的富有活力的软件产业生态群还能促进产业内部各家公司的交流。由于一家公司不可能掌握其业务所需的所有的资源和技术,此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很容易的在产业生态环境中找到专业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雇用它来多快好省的解决问题,这样能降低这个公司的成本。这种雇佣专业的公司解决专业的问题的现象经常发生,形成一个高效率的产业生态群,这能较大的降低整个产业生态群的成本,提高整体效益。

  活跃的软件产业生态群必然会有活跃的知识产权交易。一个完整的软件产业群必然包括数量匹配的科研型公司和生产型公司。科研型公司专注于新技术的研发,形成知识产权,生产型公司专注于技术的工程应用,会购买科研型公司的知识产权并转换为实际的生产力。大家相互交易,非常和谐,共同创造出优质GDP。

  目前若中国主要发展软件外包业,使得中国软件业的软件外包业独大,则会导致中国软件生态圈结构单一,效益不够好,抗风险能力差,会犯下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错误。这导致的主要缺陷有

  1、缺乏知识产权交易。软件外包企业只是从国外采购跨国软件公司的系统基础软件,其开发的知识产权卖给终客户,并不会和国内的其他软件公司有什么交易,此时软件行业为贡献的GDP比较少,只有简单的进出口贸易。

  相反的,若中国软件业生态圈多样性好,存在各种软件企业,会产生大量的知识产权交易,促进行业资源优化配置,并形成不小的GDP。

  2、抗风险能力差。金融专家在推荐投资时会重点提到投资种类合理搭配的基本原则,也是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同样在投资发展软件行业时也应当遵循这个基本原则,不应当让某种类型的软件企业占据行业的大部分。由于软件外包业具有长期的风险但没有长期的效益。当软件外包业为主时,由于缺乏其他非软件外包行业的差异性来对冲风险,软件外包业的固有风险转化为整个软件行业的风险。使得特定的风险即可严重影响整个软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当发达由于自身原因减少软件发包,软件外包企业订单明显减少,整个软件业开工不足,效益低下,而且很容易大规模裁员而给社会带来冲击,影响社会稳定。

  若中国的软件产业企业类型丰富,则某类企业的风险不会转会为整个行业的风险,这样能较大的降低整个软件行业的风险。即使软件外包企业普遍遇到困难时,由于还有相当多的数量的软件企业能避免这种风险,使得整个软件行业不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从而帮助保持社会的稳定。

  3、行业不够安全。当中国的软件外包业独大时,整个软件行业结构简单化,同质化。使得跨国软件公司通过简单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即可控制中国的软件行业,从而影响行业安全和利益。

  当中国的软件行业结构丰富,同时存在多种企业,跨国软件公司为了完整的控制中国的软件行业,不得不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来影响控制不同类型的软件企业,这样的控制成本很高,难于得逞。此时中国的软件行业是安全的,利益得到保障。

  4、浪费内需。中国具有非常大的内需市场,到处都在搞经济建设,有大量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搞信息化建设,这形成非常巨大的软件内需市场,而且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个软件内需市场只会越来越大。此时若中国重点发展软件外包行业,则会严重浪费内需市场,而国外的软件公司会趁机占据这个市场,然后将这个内需分割再发包给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那会形成软件外包出口转内销,这是一种非常滑稽荒谬但可能成真的模式。

  由于中国有巨大的软件内需市场,因此中国不应该重点发展软件外包行业,仅仅内需足够支撑中国的软件业进行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