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的花招也不是次次都能得手。
比如说部门博客“露点”,类似于XX公司UED研究博客这样。部门初建时我弄了一个,希望大家写,我带头,结果没人响应,作者全是我。这事儿靠讲道理没用,我强制每个组每个月至少要发一篇日志,行,那写吧,敷衍得很。后搞得大家都很没趣。结论是我不要以己推人,认为自己爱写则同行都爱写,尤其在工作繁忙之余,没几个人像我这样热衷于研究总结聒噪。甚至连我写的日志他们也不爱看,我在自己部门里的读者是很少的,现在也一样,出口型创作。
又比如说部门月会,我为了提高策划经理的会议发言技巧,要求他们在月会上轮流介绍上个月的产品进展——每人只给5分钟时间,精确计时。讲之前所有人领张表格,匿名给策划经理打分,台风评分内容评分,后交给我汇总后通报分数结果。这个分数没有任何作用,是策划经理自评“发言水平”的参考坐标,民主评分的结果也比较客观。但令我失望的是,4位策划组长,几乎没有一人会为了拿一次高分而作半小时的准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难得见到谁为此准备一回PPT。我的演说家养成计划宣布失败。
3、协作
困境
产品部自我组建开始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之前没这个部门,产品相关业务一片蛮荒。等到部门成立,同时服务9个频道,又面对高标准严要求的提单,打算一步与国际形势接轨。问题是开发资源我的综合评估,仅为全部提单与时间目标所需的1/2。频道也不管这个,只找产品部的麻烦——你接的产品项目单子你要负责到底。妈的我又管不到技术部……
结果产品部被卡在频道与技术部之间,里外不是人。具体情况很复杂,也没必要细说。这个时候我却起不到很好的外交作用,自负嘛,做不到低声下气地一个个内容总监找过去,请求人家体谅。我不出头说软话,频道更不给面子,只看客观结果不考虑客观困难,哪怕明知道这个困难主要在技术资源上,也单单找产品部的晦气。
专员
在产品部成立的前两个季度,因为上述的困境,我被搞得很惨,部门支持度很低,快扛不住了,怎么办?出头说软话去?不可能!我只好跟团队推心置腹,要和频道对口人员多沟通,多解释,争取他们的体谅。这个道理策划经理当然也明白,可他们比我的情商还要低,还不乐意跟频道解释因由。不仅不解释,有2个组连策划过程中的沟通都很不够,闷头苦干,把频道晾到一边去,好像在搞暗箱操作。
这时,连我都忍不下去了。按说对别人的提单有归属感是好事,但你也不能甩开频道自己弄啊。产品做出来终归是别人用,不是你用啊。我知道你们内向,要面子,沟通嫌麻烦顾虑多,但独断独行的结果是吃力不讨好。或者你单方面以为已经沟通到了,但有没有效果,有多大效果都不去管。反复跟他们讲“密切交流,理解万岁”的大道理没用,训斥甚至惩罚、评C都没用。我没辙了,难道只能撤换策划经理吗?
未必。人力调度的精髓在于“搭配”这两个字。我之前不是安排了用研人员在每个策划组吗?招聘他们的标准之一是擅长沟通。随后我给每个用研人员增加了一项任务,负责本组的“频道关系协调”,搞搞公关,并让沟通积极主动的他们作为的频道接口,恐吓说,频道认可度在个人考核中起码要占到1/3的比重。
这项安排把内向、骄傲、沉默的策划经理解放了出来,把谦逊亲切的用研人员推到频道面前,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对频道关系有很大改善,但还不够彻底,我又使了一个大招……要求执行产品周报制度。
周报
什么叫产品周报呢?是每个组的用研人员,在周五下班前,把项目本周情况发一封邮件给频道的相关人员。策划进展开发进展都写在一起。看起来很简单吧,我却是第一个以及这样做的公共部门。
我一直有个观点,人人都是客户,对产品部来说频道也是客户,所以必须从分析客户需求做起。并不是每个频道客户都蛮不讲理,大部分时候他们要求的是知情权,了解提单进展情况。这很合理嘛,如果我们能非常透明地保持与频道的实时沟通,让他们了解每一个环节的成绩与障碍,相信频道也能更理解产品部的努力与资源困境。
话虽如此说,如果频道很少主动过问,策划经理做不到及时交流,而用研人员的沟通又不够全面系统,怎么办?人治不如法治,我拿手的事情是定制度,定规范。随后我和用研人员一起定了个产品周报的模板,用统一格式写清楚针对贵频道的产品提单,本周做了什么事情,到达什么阶段,遇到什么问题,下周工作计划,简简单单的一封邮件,周五下班前发给每个频道并抄送我。这样他们知情了,不会觉得自己面对的是个黑箱子。从周报中发现哪里不对头,也能及早与我们商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