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很热门的信贷分析师为例,这个职位的本质仍然是基于历史和现有的信用相关数据,来判断个人和企业未来的信贷风险。借助互联网,能够得到的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相关的数据急剧膨胀,‘互联网+’时代下的信贷分析师,需要会判断什么数据有用,会分析海量数据,并且能够及时调整结果不断优化。”
  在前程无忧人力资源专家王剑看来,在“互联网+”时代,集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市场的主流,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将被边缘化。
  他解释,“互联网+”时代实现信息透明化,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格局。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使资源利用大化。另外,不同行业的渗透演绎出不同的商业模式,带来商业模式的多样化。因此,“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能同时理解两个及以上行业商业逻辑,并能实现两者求同存异的跨行业线上线下复合型人才。
  弊端
  薪酬泡沫显现,人才市场浮夸
  然而,目前的现实是普通的互联网相关人才已经“供不应求”,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可遇不可求。
  东方慧博人力资源专家指出,“互联网+”时代是资本运作的时代、是快速更迭的时代,人才市场在大环境下也跟着变得躁动、冒进、浮夸。尤其是在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供不应求,技术工程师人才市场的薪酬泡沫显现,高薪未必高能力。年薪20万仅仅能聘到有一个项目经历的产品经理。而当人才遇到“互联网+金融”时,薪酬泡沫更是诱人,年薪30万可能仅仅是“起步价”。
  北京中御财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该公司总裁尹桂彬向记者感叹,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泡沫已经显现。“我知道一个员工,初在一家线下金融机构做业务员,月薪3000左右。后来他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岗位转,平均每一个半月跳一次槽,跳了三、四次,每次都要求薪资翻番,后他要到了月薪25000元。我们还招聘过一个CTO(首席技术官),月薪是35000元左右,他连整体系统架构都搭不起来,一个月之后我们辞退了。我们给他的薪酬在行业里算中等偏低的,这样的职位有的公司都给上百万。”
  尹桂彬坦言,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公司有些人在岗没一个月开始寻觅别的岗位,他们总认为还会有更好的机会,公司的骨干人员随时可能会走,大家可能都觉得金融行业不缺钱,会有人给更多薪酬。
  “在‘互联网+’环境下,大部分企业或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因此一个项目结束或阶段性结束后会导致一批员工的流动。”东方慧博人力资源专家指出,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或归属感降低,要么趋向于为兴趣或机会奋斗,要么追逐资本的走向。
  据东方慧博对人才市场的观察研究,互联网行业的专业技术或市场相关人员平均在职时间是2年左右,尤其是一些移动端产品的相关岗位,由于此类项目首期开发周期通常在半年内,而很多企业需要在1-2年内实现1-2次、甚至3次融资,因此,很多产品在1.0时代夭折,另一方面由于创业阶段“赶工期”的工作压力,再加上“供不应求”的人才市场,导致互联网行业较大的流动率。
  北京保险行业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先生认为,互联网相关人才毕竟有限,都靠引进并不现实。“我们还是希望员工在某方面有特长,然后进行内部培养,让他成为复合型人才,在我看来,‘互联网+’时代的人才不仅要懂产品,懂技术,懂市场,具有专业水平,还要有创新的意识和理念。”
  ■人才观察
  “互联网+”人才关键是创新
  ●宣洋,领英中国招聘负责人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已经初现端倪。而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也已经出现。“互联网+”不仅包括制造业,也包括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以及创客创新。“互联网+”是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充分融合,关键是创新。
  我想在“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包括硬技能,如领英发布的报告的技能是数据挖掘及分析。同时也包括很多软技能,如勇于创新;跨界复合(多向思维,综合能力较高。比如研发人才,既要熟悉手机平台又要熟悉互联网编程;营销人才如果能具备跨行业跨学科跨媒介跨渠道的复合能力将非常重要。总而言之需要勇于尝试一切新鲜技术和手段,需要跨界眼光跨界思维和跨界方法);学习适应能力;捕捉和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力;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