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gfree是一款的bug管理和追踪工具,因此受到不少公司的青睐。但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不少开发或是测试的同事有一些不好的使用习惯,使得我们对Bugfree的利用不够高效。我下面列出使用Bugfree的一些坏习惯,以此与各位测试同仁切磋使用这个工具的高效的方法。
  对开发的同事而言,可能会有下面几条坏习惯。
  坏习惯一:只采用默认的解决方案
  周围不少开发的同事,在解决掉一个bug的时候,往往只采用默认的解决方案:fixed。事实上,Bugfree提供了7种解决bug的方案供程序员选择。它们分别是:By Design、Duplicate、External、Fixed、Not Repro 、Postponed、Won't Fix 。这7种解决方案反应了程序员解决bug的理由。By Design的意思是,设计上是这么定的,bug无效;Duplicate的意思是,这个bug已经有人提过,重复了;External的意思是,软件本身没有问题,是外部因素(比如操作系统)造成的问题;Fixed的意思是:bug被解决掉了;Not Repro的意思是,这个bug无法重现;Postponed的意思是,这个bug推迟到以后解决;Won't Fix的意思是,是个问题,但是不值得解决。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呢?我询问过一位开发的同事,他说看不懂英文,又懒得去查。另一位开发同事说,一开始没注意到这一项是可选的,时间久了,自然而然视而不见了。
  改掉这个习惯不是更好吗?我的理由:给bug设置正确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减少开发和测试的沟通障碍,让测试员知道程序员为什么要关掉这个bug;另一方面可以给bug归类,便于查找bug和开发后期集中解决bug。
  坏习惯二:只在详细信息里写上:已解决。
  由Bugfree提供的7种解决方案,不难看出详细信息这一栏多数情况下是为第四种解决方案Fixed提供补充的。很多bug在被fixed掉以后,如果只在这一栏注明已解决字样会有不好的影响。因为时间久了,或许程序员自己都不清楚这个bug是怎么被fixed掉的,如果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又要花很长时间去想办法解决,影响工作的效率。
  改掉这个习惯不是更好吗?我的理由:在详细信息栏里注明bug被fixed掉的理由,一方面像上面所说的可以给开发人员提个醒,便于解决类似的bug;另一方面对测试员也有好处。测试员在碰到类似的bug以后,能够知道哪儿出了问题,这样可以准确及时地提醒开发人员,便于bug的修改。
  对测试的同事而言,可能会有下面的几条坏习惯。
  坏习惯一:创建bug时,选错了项目。
  周围有测试同事,在发现了bug后,急急忙忙去bugfree里描述bug和指派bug,往往会忽略其他的选项。拿这个项目来说,登录bugfree后里面有默认的内容,但未必是和bug相对应的。如果测试人员因为发现了bug,有点兴奋,再加上一点粗心会忽略这一项。
  改掉这个习惯不是更好吗?我的理由:设置正确的项目可以给bug归类,便于bug的查找。若选错了项目,难免会抱怨找不到自己创建的bug,还得通过其他方式查找这个沉入“大海”的bug,影响了工作的心情和效率。
  坏习惯二:创建bug时,没有选/选错了模块。
  创建bug时,模块这个选填项,不仅看起来不起眼,而且会让人误以为它没有用,所以测试人员往往会忽略它。         改掉这个习惯不是更好吗?我的理由:设置正确的模块,可以给bug分门别类。这样,开发人员能很方便知道A模块有哪些bug,B模块有哪些bug,让开发人员对自己负责的项目模块心里有底。所以,还请测试人员辛苦下,把模块这一项设置好。
  坏习惯三:设置错误的严重等级。
  周围有同事,往往只注重对bug地描述,不去关注对bug等级的设置,不利于开发人员优先解决严重的bug。其实Bugfree提供可选的4种严重等级:1、2、3、4。1是高等级,意思是这个bug导致系统死机,数据丢失或者与需求不符合;2是严重等级,意思是这个bug导致计算出现错误,功能实现出现错误;3是一般等级,意思是这个bug是个合法性问题,界面问题或是文档问题等;4是低等级,意思是这个bug影响易用性。不少情况下是测试人员不清楚各种级别的含义,导致的分类错误。
  改掉这个习惯不是更好吗?
  我的理由:设置正确的严重等级,可以让开发人员优先解决1、2bug,在项目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着手解决3、4类bug,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嗦一句,首先要保证产品能用,再去保证产品好用。
  其实好的习惯是按照bugfree的格式,把每一项该填的内容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