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于“运行期缺陷密度”的规则

  把软件运行一个CPU小时发现的缺陷数称为“运行期缺陷密度”。绘制“运行时间-缺陷数”的关系图,如果在相邻n个CPU小时内“运行期缺陷密度”全部低于某个值m时,则允许正常结束测试。例如n大于100,m小于等于1。该规则比较适用于验收测试阶段,即客户试运行软件期间。

  需求经常变更怎么办

  需求变更可能会让项目所有成员遭殃,如何“预防变更”以及“降低变更的代价”是软件工程的经典问题。本节仅论述需求变更对测试的影响。

  需求变更将导致软件设计和实现的变更,也导致了测试变更。让人难过的是上一次测试有可能白做了,如果软件变更比较大的话。

  测试人员不要只是自认倒霉,应当主动作些应变:

  (1)及时了解需求变更的详细情况,尽早调整测试计划,不要闷头按原计划测试。

  (2)将软件中稳定的部分与易变的部分区别对待,前者先测试,后者后测试。

  (3)向领导反映需求变更对测试造成的影响,为自己争取余地。

  (4)设计一些比较灵活的测试用例,能适应某些变更(不过技术难度比较高)。

  引申问题:如果在系统测试时,对照需求文档,发现软件多了功能或少了功能,该怎么办?

  如果发现软件少了功能,测试人员不可为了少干些活而隐瞒事实。如果发现软件多了功能,测试人员不可认为这些功能反正是“锦上添花”,便自作主张地测试了事。两种情况都要报告给项目经理,有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变更。

  测试规范

  测试流程

  第一步:制定测试计划。该计划被批准后转向第二步。

  第二步:设计测试用例。该用例被批准后转向第三步。

  第三步:如果满足“启动准则”,那么执行测试。

  第四步:撰写测试报告。

  第五步:消除软件缺陷。如果满足“完成准则”,那么正常结束测试。

  测试信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