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编码阶段

  和需求人员对需求的理解达成一致;

  和设计人员对设计的理解达成一致;

  在写代码之前先做了详细设计,对详细设计做了评审;

  结对编程;

  测试驱动的开发;

  按照编码规范进行编码;

  代码的静态检查;

  代码评审;

  持续集成;

  代码重构;

  编码人员要掌握常用的设计模式、重构的手法;

  4、测试阶段

  测试人员参与需求评审,需求人员参与测试用例的评审;

  建立测试用例与需求之间的映射关系,追求需求场景的覆盖率;

  集成测试用例覆盖每一个接口的输入参数的每种等价类;

  定义用例编写规范:

    ● 用例应覆盖正常操作、异常操作、边界条件

    ● 用例应该覆盖客户操作场景的各种等价类

    ● 每个用例应该详细描述出输入、操作步骤、期望的输出

    ● 区分不同的专项测试制定用例编写规范

    ● 坚持执行失效模式分析

  定义质量目标,并努力达成质量目标:

    ● 每千行代码的平均测试工作量;

    ● 每千行代码测试用例的个数;

    ● 每千行代码发现的缺陷个数;

  在客户各种可能的使用环境中进行测试,专人负责测试环境的维护;

  针对非功能需求进行测试策略的设计;

  先设计测试要点再设计测试用例;

  非功能性需求要尽早测试;

  先进行冒烟测试,再执行正式的测试;

  定义测试结束的量化标准,定义软件交付的低标准;

  针对共性的需求建立复用用例库,每次测试时从中挑选用例,然后再补充完善用例;

  尽可能模拟客户的环境进行软件的测试,应进行测试环境的组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