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文化给了吉米很深的印象,但他认为同样是中国的历史造成了中

国项目管理的瓶颈,“在西方,项目经理是项目的权威中心,决策也会以团队决

策为主,而中国的管理是扁平化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决策方式。”

  “中国的很多IT项目,都是需要行政上的支持的,例如你要进行企业ERP建设

,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论而言,必须先进行完整的需求分析,可是没有一把手的行

政命令,财务、仓储等各级部门怎么会毫无保留的配合工作?”李静用手扶扶额

头,“在中国,作为企业的IT项目经理,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得到有‘位置’的

人的支持,才能有所作为。”

  名词介绍

  项目: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

  一次性:项目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当项目目标已经实现,或因项

目目标不能实现而项目被终止时,意味着项目的结束。

  独特性:项目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与已有的相似产品或服务相比较,在有些

方面有明显的差别。项目要完成的是以前未曾作过的工作,所以它是独特的。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以满足

和超过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的需求和期望。项目管理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

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资源:一切具有现实和潜在价值的东西。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内部资源和外

部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项目管理作为方法和手段,也是资源。

  项目生命期:项目阶段的全体被称为项目生命期。项目生命期通常可以归纳

为启动、规划、实施、结尾几个阶段。

  项目干系人:积极参与项目或其利益在项目执行中或成功后受到积极或消极

影响的组织和个人。主要的项目干系人:顾客、项目经理、执行组织、项目发起

者。

  项目当事人:是指项目的参与各方。如业主、投资方、贷款方、承包人、设

计师、监理,通过合同和协议联系在一起。

  加强企业的“炼金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IT项目经理都是

技术出身,当他们从简单的程序员工作走上复杂的项目管理岗位时,都曾寻求过

管理项目的良方,不论是书籍、还是培训班。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形成于国外,中国的所有理论都是从国外的几大知识体

系引进而来。

  时间回溯,1987年9月,时任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钱福培教授登上了

去美国的飞机,作为高级访问学者,钱福培教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开始了为

期一年的学术交流访问。

  钱福培通过对美国PMI、NASA等重要机构项目管理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分析,清

醒地感到项目管理已成为发达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应用领域也已从早

的建筑行业、国防行业发展到了医药、制造、IT、航空航天、金融、政府等更为

广阔的领域。

  钱福培认定:项目管理正是我国谋求高速高效发展急需的管理方法,在中国

建立项目管理学科,发展项目管理事业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又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1991年6月,钱福培协同国内项目管理专家,主持创建了中国惟一的跨行业跨

地区的项目管理学术组织?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并担当

常务副主任。

  钱福培一直认为:中国的项目管理,要在借鉴一切国际项目管理成果的

基础上,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钱福培不遗余力

地推动中国项目管理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对话与合作。希望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合

作能找出适合我们自己国情的项目管理体系。

  钱福培认为,项目管理的核心是“三角平衡”,即规格、成本、进度三个方

面保持平衡,而这三点往往是互相打架的。钱福培说,一个项目经理面临的挑战

是,如何去把它们处理好,使它们达到平衡。“没有固定的公式能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如果是这样,那不叫管理了,管理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

  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实际上是一个“精算师”。在麦肯锡公司《软件业成

功的奥秘》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美洲银行做的一个项目,按项目预算一般只

要18个月的时间,2000万美元够了。由于项目经理管理不当,结果花了27个月

,投入6000万美元,而且还让美洲银行丢了价值40亿美元的客户。

  由于没有应用项目管理的新技术,香港机场建设多花了40亿港币;在美国

,一个新药的批准时间晚,企业损失达100万美元;在英国,一个10亿英镑的

电信项目,每延误1个月,罚金100万英镑。

  “原因很简单,项目管理是企业的‘炼金术’,它是不允许失败的。每个项

目经理都要意识到,做项目如果失败,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损失的可能是市场

竞争优势,甚至使得企业无法生存。”钱福培说。

  步入后PMP时代的中国

  “中国已经步入了后PMP时代!”作为美国项目管理学院中国总代表的焦英博

,2001年归国后,始终坚持为中国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四处奔走。

  曾有一位来自中国的PM培训机构负责人为了探讨美国项目管理培训市场的历

史轨迹,走访了美国许多权威前辈,往往美国的PM培训业前辈被问及这样一

个问题:美国PMP火的年代是什么时间?当时火爆的情况是怎样的?

  得到的答案是,美国PMP从来没有像MBA那样火爆过,所谓火爆的时期应该

是在20年前,不过早期都是企业派人来参加培训和考PMP,因为这个概念是被企业

先接受的,再加上美国政府某些行业在招标中的明文规定:比如计算机IT类项

目招标中要求应标企业必须具有多少个PMP人员,企业为了增加其在京表中的竞争

实力、为了保证质量、节约成本(防止贪污浪费)、缩短工期、追求效益大化,

主动出资培训培养人才。

  美国项目管理学院院长的吉米?白斯特坦言,“中国学生的考试能力是很强

的,但是证书只是形式,应用能力的提高是我更乐于见到的。”

  企业对PMP人才的重视推动了美国个人的PMP培训市场,而中国恰恰相反,中

国初引进宣传PMP这个理念的时候,更多的谈及的是PMP与MBA,PMP与高薪,把

PMP这一企业受益大的理念炒作成了个人职业发展的理念,于是个人先动了起来

,PMP培训在个人生涯发展中成了“黄金职业”的敲门砖,一旦拿到PMP,可企业

还没有醒悟过来,还没人为PMP人员的高薪买单,于是市场上又有了另一种消极情

绪?“PMP在中国有市无价”。

  焦英博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后PMP时代,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求证热后,更多的

是让这些证书与实际结合起来。

  从PMP职业发展来看,可以这样说,拿到PMP证书相当于万里长征只开始了第

一步。没有进一步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修炼、摸索,要将项目管理知识应用

于工作实际中,可谓路漫漫兮修远。

  记者手记

  项目管理的发展脱身于建筑行业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初国内出版的IT项目

管理方面的书籍,大多是IT+管理拼凑而成。两张皮硬合成一张的效果,造成了

“大多数IT项目是失败的”的结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国外的理论知识体系的

引进,IT项目经理们在工作的实践中已经认识到,简单的拼凑并不能带来本质的

改变。

  时至,已经有很多热心于项目管理领域的人士,如钱福培教授、焦英博

老师等,从国外引进了完整的IT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体系。

  “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脚背上”,已经记不清是哪位IT项目经理说的

这句话,但我对这句话却记忆深刻。他是在上完PMC课程后有感而发的,“课程确

实好,但是如何在现实中融汇贯通也确实难。”

  我国的IT项目管理理论都是从国外学习而来的,理论先进而且实用,但是,

如吉米所言,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在中国习惯性的个人为主管理机制下,

要想把理论知识完全的融入实际工作中,却有着很多的现实因素需要克服。不

可预测的、不可估算的是人,因人而带来的种种变数才是我国IT项目管理所

需要面对的大瓶颈。也难怪项目经理们发出“有位才有为”的感言。

  牛顿曾言“如果说我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了厚

实的基础,所以看得更远更辽阔。如果不能把国外的先进知识体系彻底融入我国

国情之下,那我们仅仅是拿这些体系垫了垫脚,刚刚爬到了巨人的脚背上。

  真要探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IT项目管理方法论,任重而道远。

  这次采访过程断断续续地用了一个月,中间被出差打断多次,能够成功完成

采访,要多感谢PMC的焦英博老师和曾媛女士,为我提供了大量采访名单作为支持

,也很感谢所有的IT项目经理们对探寻项目管理的方法论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