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测试
  贯穿应用层和领域层的测试。不过通常来说,这部分的测试不会访问真实的外部数据源,而是使用同schema的内存数据库,而且对外部service的访问也会使用Stub的方式:
  · 内存数据库
  · Stub外部服务(WireMock)
  · RestAssured
  比如使用h2来做内存数据库,并且自动生成schema。使用WireMock来Stub外部的服务等。

  如果使用Spring,还可以通过profile来切换不同的数据库。比如下面这个例子中,默认的profile会连接数据库jigsaw,而integration的profile会连接jigsaw_test数据库:

  组件测试会涉及到的组件包括:
  · URL路由
  · 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 应用对领域层的访问
  · 领域层对数据的访问
  · 数据库访问层
  · 前后端分离
  除了后端的测试之外,在目前的前后端分离场景下,前端的应用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前端的组件测试也是一个测试的重点。
  一个前端应用至少包括了这样一些组件:
  · 前端路由
  · 模板
  · 前端的MVVM
  · 拦截器
  · 事件的响应
  要确保这些组件组合起来还能如预期的执行,相关测试必不可少。这篇文章详细讨论了前后端分离之后的测试及开发实践。
  契约测试
  在微服务场景中,服务之间会有很多依赖关系。根据消费者驱动契约,我们可以将服务分为消费者端和生产者端,通常消费者自己会定义需要的数据格式以及交互细节,并生成一个契约文件。然后生产者根据自己的契约来实现自己的逻辑,并在持续集成环境中持续验证。
  Pact已经基本上是消费者驱动契约(Consumer Driven Contract)的事实标准了。它已经有多种语言的实现,Java平台的可以使用pact-jvm及相应的maven/gradle插件进行开发。
  · pact/pact-jvm
  · pact-broker

  (图片来源:Why you should use Consumer-Driven Contracts for Microservice integration tests)
  通常在工程实践上,当消费者根据需要生成了契约之后,我们会将契约上传至一个公共可访问的地址,然后生产者在执行时会访问这个地址,并获得新版本的契约,然后对着这些契约来执行相应的验证过程。
  一个典型的契约的片段是这样的(使用pact):

  端到端测试
  端到端测试是整个微服务测试中困难的,一个完整的环境的创建于维护可能需要花费很大的经历,特别是当有多个不同的团队在独立开发的场景下。
  另一方面,从传统的测试金字塔来看,端到端测试应该覆盖那些业务价值高的Happy Path。也是说,端到端测试并不关注异常场景,甚至大部分的业务场景都不考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设计测试时,从终用户的角度来考虑,通过用户画像和User Journey来确定测试场景。
  在端到端测试中,重要的反而不是测试本身,而是环境的自动化能力。比如可以通过一键可以将整个环境provision出来:
  · 安装和配置相关依赖
  · 自动将测试数据Feed到数据库
  · 自动部署
  · 服务的自动重启
  随着容器技术和容器的编排技术的成熟,这部分工作已经可以比较好的自动化,依赖的工具包括:
  · Docker
  · Rancher
  一个典型的流程是:
  · 搭建持续发布流水线
  · 应用代码的每一次提交都可以构建出docker镜像
  · 将docker镜像发布在内部的docker-hub上
  · 触发部署任务,通过rancher的upgrade命令将新的镜像发布
  · 执行端到端测试套件
  端到端测试还可以细分为两个不同的场景:
  · 没有用户交互的场景,如一系列的微服务组成了一个业务API
  · 有用户交互的场景
  UI测试
  顶层的UI测试跟传统方式的UI测试并无二致。我们可以使用BDD与实例化需求(Specification By Example)的概念,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描述需求,以及相关的验收条件。这里我们会使用WebDriver来驱动浏览器,并通过诸如Capybara等工具来模拟用户的操作。
  · BDD工具:Cucumber
  · Web应用验收测试工具:Capybara
  · Page Object的DSL工具:Site_p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