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阿里重新列入“恶名市场”名单一事,不足一周,1月4日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已将平台上一家曾出售假冒手表的网店起诉至深圳市龙岗区法院,以“违背平台不得售假约定、侵犯平台商誉”为由索赔140万元。可见,从平台规则管理到联合各地工商,在2017年伊始阿里打假开始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不过专家认为,将售假责任落实到具体商家可以视做阿里进一步加大打假力度的表态,但对于拥有百万量级商家的阿里而言,“杀鸡儆猴”的效果仍有待验证。
“杀鸡儆猴”
据了解,此次阿里起诉的是一家专门销售手表的网店。阿里巴巴方面称,早在2016年8月10日,阿里巴巴联合品牌权利人,配合深圳市罗湖区警方开展行动,查处了网店淘宝主刘某位于深圳的经营及居住场所,查扣125块假冒手表以及2枚假冒公章等,涉案价值近200万元。
此次起诉是阿里首次以平台身份起诉售假店主,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称,商家在平台上售假违背了平台与店铺《服务协议》中明确约定的“不得销售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商品”。售假行为不仅破坏了阿里积累的信誉,同时有损消费者信任。阿里方面表示,为了防止售假商家在经过一段静默期后死灰复燃,阿里此次准备了一份起诉清单,计划以违背合同约定、侵犯商誉为由,对售假店主展开持续追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研室主任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肖志远认为,传统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诉讼周期长、举证责任重、民事赔偿额度低、刑事责任追究难且刑期短,电商平台通过合同前置,在合同中明确约束商家不得售假不失为一种直接手段,并借此对不良商家开展违约诉讼,有利于将纸上的知识产权保护落实到行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周辉认为,通过诉讼将进一步增加售假者的违法成本,拓宽打假机制、提高全社会打假的震慑力。
任重道远
去年底,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阿里重新列入“恶名市场”名单的风波还未消散,此番阿里在开年之初挥重拳打假,无疑表明了阿里的打假态度。但也可以注意到,对于拥有百万量级商家的淘宝平台来说,肃清假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北京商报记者登录淘宝网站搜索“某品牌手表”,可以找到近4800款商品,而如果勾选淘宝“保证”,剩余的商品仅有近660件。辨别商品的真伪无论对于消费者亦或是平台商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上述近4800款手表中,销售的商家包括个人卖家、代购专营店、首饰专卖店等,商品的价格从两三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如果对比官网的手表售价,即使5折的商品价格也在1700元以上,多数商品在2000-4000元左右。
尽管淘宝商品与官网商品的价格相差悬殊,但单纯从价格上很难断定商品是否为假货。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如淘宝等C2C模式的电商企业来说,不排除存在二手销售、过季折价销售等可能。此外,也有个别商家通过在产品中融入品牌元素,但声称是品牌商品的“擦边球”情况。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想要在购买商品前辨别品质真伪几乎不可能,而对于电商企业来说想要在平台上根治假货也是难上加难。
对于此次起诉的淘宝商家,阿里方面表示,通过大数据排查集团发现上述网店存在销售假货的嫌疑,通过邀请神秘买手购买该网店商品后,经品牌方鉴定,该店商品证实存在包装不符、做工粗糙、颜色异样等问题,确系假货。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阿里对上述商家售假的诉状已经递交至深圳市龙岗区法院,正处于等待立案阶段。
全社会行动
面对平台上存在的假货问题,马云曾表示电商平台本身并不产生假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假货源头短期内难以肃清的前提下,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零售企业都应为治理各自渠道上的假货承担一份责任。郑俊芳表示,2017年起阿里巴巴不再只是自己打假,还要践行“打假队”的职责,联合全社会力量一起向假货宣战。据了解,目前阿里的打假手段依靠大数据打假系统对全网商品信息进行扫描,并在去年底组建了平台治理部,专门有2000多名员工全职负责打假,另有5000名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打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认为,打假需要社会综合治理,而不是依靠单一企业的努力。类似阿里此次的起诉行为,结合电商企业的主动排查和大数据系统,进行系统化、持续性的打假行动,加之动辄几百万元的索赔,对于制假售假者来说将是有效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