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引用多的一个例子,便是福特汽车创始人 – 亨利福特说的:“如果听用户的,我们根本造不出汽车来,用户是需要一匹快马。”
  其实,用户究竟需要一匹马还是一辆车,是需要分析用户情境之下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是赛马想获得成绩,那确实需要一匹更快的马;如果是想更快地去另一个地方,汽车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当把用户分为司机、车主、乘客,他们的本质需求又是什么呢?这时由核心需求延伸出来的窗户、座椅被洞察并满足。
  在挖掘用户动机之时,可以尝试判断是伪需求还是真需求的同时,底层需求的满足有时可以在相似产品中占据优势。
  4.如何挖掘用户动机?
  如果只是看需求和产品本身,是很难看出产品设计背后逻辑,如果放到场景里去,放到人和产品的交互里去,可以更好地看出产品设计的奥妙在哪里。
  用户的动机会被很当时环境下的复杂因素所影响,也是会涉及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积累,这是非常考验用户研究和产品经理的硬本事。
  但我们也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因素来进行场景分析。
  基于什么环境:地铁/办公室/室内/公共场合/走路/夜晚/户外……深入情景周围的细节中去
  基于什么用户:具备什么特征,比如身份、收入、区域…..
  基于什么行为:行为或操作流程,比如购物流程、操作习惯、行为认知…….
  场景分析也是需要考虑具体什么环境(时间、地点、情境)什么类型用户的什么动机,想达到什么目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如实地记录下来,如果偏差或缺乏信息,之后的分析会有所偏差。
  可能还有辅以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各种用户调研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和补充。
  基于这些需求分析出场景中对用户动机和完成目标真正起作用的因素,而后转换为产品语言描述产品需求。

  5.如何筛选需求?
  前面说到用户需求只是用户自以为的需求,不够专业,而且有时用户说的并非心中所想,也可能不会表达内心真实需求。
  所以,在筛选需求的时候,除了需要挖掘用户动机寻找真实需求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下几点:
  1.该用户是否为目标用户:如果不是产品针对的目标用户,其建议或需求的参考价值可能没那么大。当然也有可取的建议,自当把握了。
  2.该需求是否符合产品定位:该需求的满足可能会影响产品的核心服务,破坏用户体验。
  3.该需求是否能实现:评估这个需求需要多少开发资源或运营能力,价值有多大?性价比如何?符合产品的周期或市场战略吗?
  4.在考虑需求价值时候,可以从四个维度考虑:
  广度:该需求的受众面有多大?
  频率:该需求的使用频露是以日/周/月为周期?
  强度:该需求对用户有多强烈需要?
  时机:该需求是否符合产品的规划?当下的环境?
  当然,所有的分析都只是我们的猜测,只是想往更深层、更靠近本质的地方,通过产品来验证这些推理和猜测,这里会涉及可用性测试,灰度发布等等一些。“满足需求的产品”与“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之间,区别往往在于对人性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