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项目质量性质
  项目质量要求一般,或项目为过渡项目,生命周期短;项目为临时项目时,可采用粗颗粒度用例。
  项目质量要求高,客户或公司对质量的定位为第一位,品牌工程项目,采用细颗粒度用例。
  难道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是高质量高要求的么?当然不是。
  不同和民族的人对质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美国是够用好,德国是精益求精,中国是当场不挂行。
  不同产业链位置的公司对质量要求是不一样的:公司做完美的产品,中级公司做性价比高的产品,底层公司做廉价的产品。
  不同定位的公司对质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火车站门口的饭店吃的是客流量,在市区偏远地方的饭店吃的是回头客。
  不同目的的单子对质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做账拉回扣的虚项目,中标后无人使用,三年后设备升级,质量没有要求。做重点项目,质量要求苛刻等。
  所以,肯定会有不同的项目质量性质。也自然有不同的测试策略和测试目的,顺序导出的是不同颗粒度的测试用例。
  4、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较少,无法实现测试用例的细化时,可以采用粗颗粒度的测试用例。
  资源配置较多,可满足用例编写、评审、修订的交叉进行时,可采用细颗粒度。
  举例:如果测试人员配置较少,一共三五个人,每人负责一个项目,彼此没有时间去做评审,甚至项目都存在临时增多的现象,无从谈起测试用例的细化,甚至粗颗粒度都较难实现,只能拉一个测试大纲出来。
  或者测试团队有十多个人,但是项目是流水式过来的。需求、开发、测试是流水线模式处理大批量的项目,无法做到一个项目的全流程参与时,也很难展开测试用例评审、修订以致细化事宜。
  5、需求变更:
  需求变更较多时,建议采用粗颗粒度的用例,可较灵活的覆盖需求。经过一轮轮的评审,等需求基线化之后,在实际的滚动测试中,在逐步细化用例——根据项目实际情况。
  需求变更较少时,或需求变更波及较小,不是系统设计框架的频繁改动——具体的标准需要不同行业产品的评估,可对应较大的细化测试用例变更量。
  举例:一个需求,粗颗粒度的用例为100条,细颗粒度的用例为10000条。此需求变更,如果要修改粗颗粒度的用例,只需要修改10条;修改细颗粒度的用例,牵扯到细化的交叉逻辑,需要审阅2000条用例并可能修改1200条。
  如果测试用例修改人非测试用例编写人,则修改时间还可能延长1.3倍。
  6、项目对象:
  如果项目/产品终面对的客户是特定人员、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培训后的操作员,可以采用粗颗粒度的用例。
  如果项目/产品终面对的客户是广义的使用群体、人民大众消费者,要采用细颗粒度的用例。
  面向专业人员的项目/产品,测试倾向于正向测试,一些问题或使用方式在规定、需求之外,可以在培训或规范中指定操作模式,或凭借技术人员的功底来避免问题。
  面向非专业人员的项目/产品,无法做到培训和操作约定,各种稀奇古怪的使用方法,操作习惯,所以更倾向于细颗粒度,覆盖负向和随机操作的测试用例。
  7、测试团队素质:
  团队个体素质较高,可适应粗犷、敏捷的风格时,可以采用粗颗粒度的用例。
  团队处于成立初期或磨合期,需要细化的规则约定来指导时,采用细颗粒度的用例。
  8、公司决策投入:
  公司对测试工作的投入,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对行业节奏的把握。具体分析,可参考项目质量性质部分的论述。
  测试用例粗细的另外一个概念:用例的文字描述粗细。
  (旧文贴成)
  文档分为好多种,在后面写测试用例的时候你们会遇到类似的颗粒度的问题。
  第一类是写给自己,以及懂这个技术的,差不多水平的同事看的。这样只需要大致的描述核心关键点可以。
  第二类是给技术一般的员工,但是有一定底子的人看的,这样基本的概念不用描述,整体步骤描述清楚可以。
  第三类是给不懂技术,只会看图一步步操作的外行看的,这样要详细细致的描述基本概念,步步都截图,傻瓜式的对比参照的搞过去。
  举个例子,使用ping 命令
  第一类写法:如果网络不通,使用ping命令测试一下网络是否通畅。
  第二类写法:如果网络不通,在cmd模式下,使用ping X.X.X.X 的命令格式,测试一下网络是否通畅。
  第三类写法:如果网络不通,点击开始,选择运行,然后在运行框里输入cmd,然后在弹出框里面,使用ping X.X.X.X 的命令格式,如果显示Reply from X.x.x.x bytes=32 time=3ms TTL=64,是通畅,其他显示是不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