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科技网站ReadWrite撰文分析了近年来手机即时通讯应用对短信的取代。本文认为,私密社交应用已经完全改变了移动互联网格局。
  以我本人为例, 当我十几岁时,我已经学会发短信。10年前,我开始使用第一部手机。在我印象里,读初二的同班同学们已经人手一部手机。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当时美国青少年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使用手机发送短信。但是,四分之三的青少年已经在电脑使用上即时通讯聊天工具。 一晃十多年,这一比例已经完全颠倒过来。到2012年, 75%美国青少年在日常沟通中发短信,而只有22%的人依旧每天在使用桌面即时通讯聊天工具。
  在同一时间段,社交网络强势来袭,已经变得无处不在。在社交网络上跟新日常动态已经不再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消息变回为一种更安全,更亲密的交流方式。
  现在是短信激增且碎片化的年代。正如从2004年到2014年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巨大的飞跃一样,这样的情况在未来的10年也会再次上演。从Facebook和Twitter的巨大估值中我们可以到:掌控我们交流方式具有商业价值。如果大众化消息发布社交工具让路于更加私密化的交流工具(如消息应用软件),互联网格局将会完全改变。
  超越短信
  我敢肯定,当我拿到诺基亚3310直板风格超人限量版手机时,发出的第一条短信是:“我终于拿到了手机。”发送短信意味着你已经有一部手机,反过来说, 有一部手机意味着可以发送短信。如今,消息传递不仅仅是指短信,也不仅仅是通过手机发送。现在我们可以使用即时通讯聊天工具发送图片、视频。 即时通讯聊天工具应用已成为一个有数十亿美元资本参与其中的高风险业务。
  在过去的几年中,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的即时通讯聊天工具以及不计其数的山寨软件。这些软件都致力于提供一种优于传统短信和诸如Facebook和Twitter等旧的社交网络,更加私密的沟通方式。智能手机的兴起以及快速、廉价的数据网络让这一设想变成现实。
  目前令人关注的是即时通讯聊天软件开发商是WhatsApp公司,它已有超过5亿用户。Facebook正在以190亿美元收购这家公司。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开发的另一款通讯软件微信的用户数与Whatsapp接近,目前已有4.38亿用户。市场上还有其它竞争者如Kik,、Line、已被日本电商Rakuten 以9亿美元价格收购的Viber,以及阅后即焚类消息应用Snapchat。
  即时通讯将终结短信?
  这些即时通讯聊天软件面临的大的竞争不是来自于对方,而是世界各地运营商制定的短息服务协议或标准。1992年,英国Sema集团软件工程师Neil Papworth发出第一条短信 “圣诞快乐。” 美国无线运营商提供标准化短信服务要稍晚一些。但在世界上其它地区,发短信仍是一种节省电话资费的方式。 (在欧洲和亚洲,无线客户通常按分钟付费,而不是购买无限制通话的资费套餐。)1995年,由于无线运营商的局限性,每人每年平均只能发送5条短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均可发送短信的数量开始急剧增长。2012年,世界各地的手机用户共发出2万亿条短信,即手机用户人均发送333条。对于运营商来说,短信的传输成本几乎为零,但用户通常每发送一条短信需要向运营商支付几美分。这使得短信业务利润丰厚,也正是每个消息应用软件都渴望能从中分一杯羹的原因。
  为什么仅有短信是不够的
  消息应用不仅仅是商业机会。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更深刻的含义。消息应用之所以特殊以至于我们开始远离社交媒体原因在于,它可以一对一或在小范围群组内交流;它提供直接的渠道使我们能与所关心的人沟通。我们可以随时发送消息,而不用担心它会淹没在几百人不断更新的信息流或时间流之中。
  Facebook的蓬勃发展、MySpace和Friendster的日渐衰落,曾让一些人错以为具有社交功能属性的任何应用程序都能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然而,这一现象并不适用于即时通讯聊天软件。
  尽管Facebook已占据社交网络主导地位,但我们已渐渐习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使用不同的软件,如Facebook用于朋友之间,LinkedIn用于工作场合,Twitter用于了解新闻和信息。即时通讯聊天软件从未变得如此简单,它只需要简单地从手机通讯录拉取联系人可以开始聊天。新消息推送功能可以让我们轻松地在智能手机上管理多个收件箱。
  当然,传统的短信也不会很快消失。短信业务的局限性正好助推通讯聊天类软件成长。对于很多人来说,短信费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短信只能发送160个字符。即使某些套餐服务允许在短信中发送图片和视频,但运营商还没有完全解决技术障碍,他们甚至打算对这些额外服务收取更多的费用。
  Forrester分析师、《即时通讯应用:手机上社交应用新面孔》的作者Thomas Husson 说,“大多数消息应用,因为费用低廉,起初都是短信等其它消息应用的替代工具使用”, “这些应用大多是近2到4年开发,通过利用应用程序平台如iOS和Android,在全球范围内成功聚集数以亿计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