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年,我学习了Object C的开发,开发了较多的功能和内容,对于开发的过程和开发后的质量,以及开发自测有了新的认识。此前一直站在测试的角度去思考开发如何做测试,如何自测,如何共同保证测试。当时觉得不是很有难度,应该可以这样做,应该可以做到什么程度。现在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看法,作为个人的体会和感受,希望与各位讨论。

  若隐若现

  记得毕业后,我和隔壁班同学一起分到了HW公司的某产品部门,我在测试部门,他在开发部门。刚开始的半年,我学习了业务、数据库、操作系统、测试工具、测试流程和管理。半年后,我继续学习测试相关的资料,感到了一些迷茫,在HW是封闭式的环境,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我觉得测试学得差不多了,看到同学每天写代码到很晚才下班,貌似学到了很多东西,成感明显大于我。

  于是,我开始偷偷地拿出来自己带的C++教科书,慢慢学习C++代码,当时我没有自己的电脑,使用公司的电脑学习C++,为的是不让自己忘记C/C++的语法和基本代码,没有完整的学习规划,再加上HW公司的确工作忙,只能慢慢地学习,效果非常不好,基本上自学的代码量不超过百行。开发能力和刚毕业时有了较大的下降,但是也没有太多的危机意识,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测试方面和OS和DB的知识,在外面能有用武之地。

  顺藤摸瓜

  在HW工作一年后,我去了A公司。相对来说,A公司的工作压力要小很多,也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除了学习更多测试相关的知识以外,仍然没有放弃学习和编写代码。由于接触的产品是C#编写的,需要重新学习C#的语法和基础代码。由于时间较充裕,加上和开发人员关系和谐,自己可以动手编写测试工具和相关的工具。清楚的记得自己为了锻炼编写C#的代码,写一个计算器程序,代码量上千行,对于自己开发的计算器程序有种莫名其妙的成感,体会到了一些编写代码的乐趣;后来乘胜追击编写了一个简单的写代码的Edit工具,有点类似于UltraEdit。

  也是那个时候,发现自己编写的代码越多,隐藏的bug越多;发现修复了一个bug外,还产生了好几个bug。也许是自己的编写代码能力有限,清楚地理解了编程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做出来的工具得到了开发以及开发主管的认可,感觉自己有编程方面的潜力,感觉不错,有些许的成感,也曾想转岗做开发吧,但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我的开发能力得到了展现,希望尽量应用到测试工作上,当时我在SE Team,专门为产品上线后提供后续服务,对于技术支持人员报告的bug,我负责重现和 验证,时间上较宽松。在重现bug后,我都要调试代码,查看问题出现在哪里,有时候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并给出简单的修改建议,开发人员在修复bug时,大致了解我对于该bug修复的注释。

  随着时间和实践的增多,后来我不仅通过调试代码找到引起bug的根本原因,还会给出详细的修改缺陷的解决办法或变通方法,给出详细的原代码和新代码,同样也会验证结果。得到了开发的极大认可,我的成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感觉和开发人员相比比较,我调试代码的能力较弱,投入调试的时间有限。从结果上来看,自己不仅仅保持了一定的代码编程能力,还可以将开发和测试的关系以及应用过程了解得更深入,相应地持续提高编码能力。当时也编写了基本的自动化测试代码,由于测试框架封装的较好,测试代码基本上没有太多含金量,这些工作不仅仅是了解这个代码规范,还详细了解了测试框架的架构以及基本实现方式,为后续接触不同的测试框架打下了基础。

  东山再起

  来到淘宝,我对测试能力保持充分信心。当时淘宝还是页面自动化的初始阶段,我结合以前对测试框架的架构的理解进行内部交流,为淘宝的测试框架的改进带来了一些新的架构思路,比如Page Model和DB Model。此时的编程语言变成了Ruby,只好尽快学习Ruby编写自动化测试代码,接着为了编写接口测试代码,马上学习Java,2010上半年我的开发能力还停留在自动化测试代码阶段。后来部门实施技术产品化的策略,将测试技术转换到产品中来,必须学会开发产品,所以当时参与了Web应用开发,开发公共用例中心(CTC),从而了解到了更多开发方面的知识。中间件、Spring、iBatis等等,在Java开发方面有了更多的进步,但个人认为还是皮毛阶段。

  2011部门开始提倡测试具有定位bug的能力,在几个项目测试过程中,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也会调试代码,从而找到引起bug的根本原因。但这个要求在互联网的项目流程中实施起来较难,因为测试阶段本身的时间非常有限,还要花费较多时间调试代码,有些得不偿失。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PM)也未必真正认可,因为在测试阶段会给项目带来进度上的风险。但是这个过程,对于测试人员提高前端开发和Java开发方面的技术知识有较大的帮助。

  我的个人体会是,测试人员不是一直处在编写代码的时间轴上,测试人员的开发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很快,重新捡起来,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当时我在编写前端代码和Web service的Java代码时,投入了很多精力,咨询了很多同事,总算搞定了。但是3个月后(期间未做任何开发相关的工作),重新开发类似的工具或功能,还是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感觉非常痛苦,真想转做开发岗位了。

  知己知彼

  2012年,部门开始强调开发自测,很多部门开始进行直接的开发测试比的考核和价值考察。我对这种做法一直持保守态度,可能和个人的经历有关,也可能和被测产品有关。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需要做很多测试工作,完善被测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刚开始我的策略较为简单,将测试设计共享和传承到开发人员,开发人员能接受多少,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某些bug,从而在进度和提交测试质量上保持良好的平衡。开发人员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方式的,但是开发人员很少真正将异常测试场景自测下去。经过几个项目的试点,发现效果较差,原因肯定有多个,大家也会猜到一些。

  接下来强化单元测试,一方面开发人员提高单元测试的覆盖率,另一方面测试协助单元测试,但是这其中有很多瓜葛,特别对于上层Web应用来说,开发人员的压力较大,提测(开发人员完成开发和自测后,进行提交给测试团队的时间点)压力也较大,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单元测试的覆盖率和持续集成,再加上测试人员的Java理解代码能力不高,短时间内也无法做到较好的单元测试。只能测试人员慢慢地提高Java代码理解能力,导致测试进度缓慢,很多事情开发和测试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开发自测还有很多其他的策略和方式,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