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业务测试的同学普遍层级覆盖在P5、P6,是什么阻碍了业务测试的发展?在我看来,当业务测试的同学对如何在业务中进行测试这件事驾轻熟的时候,到了该考虑自身发展的时候。

  所谓驾轻熟,并不是作为业务测试的价值,这恰恰只能说明,你到了一个发展的起点,而非终点。驾轻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在照搬别人的做法,达到了作为一名业务测试基本的工作能力。如果用阿里的层级表示,那是P5、P6的水平。

  业务测试要做专,有两点必须把握:为产品质量负责的能力、为产品体验负责的能力。

  对产品质量负责的能力:这是一项能够根据产品发展阶段、项目组成员能力结构来定制合适质量保证手段的能力。基本的测试流程、基本的测试方法可以照搬其他团队的经验,但如何确保测试工作真正有效,和产品所处的发展阶段、项目组成员的能力非常有关,一个刚起步的创业产品和一个已经处于稳定状态的维护产品,两者采取同样的项目流程、同样的测试方法,你能确保给予好的质量保证结果吗?依据以往的经验,我的答复会是,有办法做到,但付出的代价很大。更重要的是,业务测试习惯性的照做思维,导致他们没有思考为什么要加班,为什么如此努力仍然要在上线时心惊胆战?

  为产品体验负责的能力:这是一项作为业务测试重要的能力。对业务精专,对产品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对产品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能力,这是业务测试不同于其他转向测试的能力。为什么我们的业务测试总停滞在测试阶段?我们好像对产品很重要,但似乎又不那么重要?我们会对产品设计的体验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我们总不对体验问题负责。因为,看上去,体验与质量无关。但是否真的无关呢?如果你认可体验在产品生命中占用重要位置,那么作为业务测试,应该对产品体验负责。

  如果业务测试先改变自己,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从三角的低端资源密集型产业,变化为太极八卦图的特质八卦,即一套适合业务的测试架构,一套能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体验的测试体系。

  三、业务测试与开发的黄金配比

  在业务测试团队,我们常听到的测试效率,是用开发测试比来衡量。对这项简单的衡量标准,在产品发展的稳定阶段,非常适用,但不完全精确。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稳定团队的开发测试比达到10:1的时候,我们为这个测试团队的效率欢呼。但这10:1的背后,是真实的质量提升?还是测试工作的转移?当测试工作用开发自测来代替的时候,这10:1仅仅是人员机构的重组,而非业务测试效率的提升。当然,在良好的自测工具支持,完善的质量数据衡量前提下,开发自测效率更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这个业绩的主角是开发,而非业务测试。

  什么才是业务测试与开发的黄金配比呢?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对照产品生命周期来看测试:

  以上针对产品生命周期和测试对比的分析,是我个人的观点,可能有不足,但从整体上,可以说明,一个产品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测试的投入和重点是不同的,所对应的业务测试团队组成、测试工程师的技能需求也不相同,所以,每个业务团队要得到统一的测试开发黄金比,结果可能是牺牲团队效率,或者是个人成长空间。

  综上所属,业务测试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分析测试对象,用测试所具备的技能,寻找合适的质量保证方案,给予有效、实时的质量反馈。概念仍然没有变,业务测试要发展,大的区别是要做到经验的继承而不是复制,技术的精用而不是泛用,个性化的测试服务是一个业务测试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