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1、确定基准环境、基准负载和基准性能指标。

  2、调整系统运行环境和实现方法,执行测试。

  a)硬件环境的调整

  主要是对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进行调整,包括改变系统运行的服务器、主机设备环境(改用具有更高性能的机器,或是调整某些服务器的物理内存总量、CPU总量等)、调整网络环境(更换快速的网络设备,或是采用更高的带宽的组网技术)等。

  b)系统设置的调整

  主要是对系统运行的基础平台设置进行调整,例如,根据应用需要调整UNIX系统的核心参数,调整数据库的内存池大小,调整应用服务器使用的内存大小,或是采用更高版本的JVM环境等。

  c)应用级别的调整

  主要是对应用实现本身进行调整,包括选用新的架构、采用新的数据访问方式或修改业务逻辑的实现方式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步骤中,不要一次调过多的参数或是应用实现方法,否则很难判断具体是哪个调整对系统性能产生了较为有利的影响。

  3、记录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循环的出口是“达到预期的性能调优目标”。

  4、一般采用的测试方法包括配置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和失效恢复测试。

  缺陷发现

  通过性能测试的手段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缺陷。

  特点:

  1、一般采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并发测试,压力测试和失效恢复测试。

  也是说,发现缺陷,并没有可以参照的性能指标或是需要达到的性能目标。

  性能基准比较

  通常应用在敏捷开发过程中。是在不设定明确的性能目标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得到每次迭代中的性能表现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决定迭代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