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期望的测试结果。说明测试用例执行中由被测软件所产生期望的测试结果,即经过验证认为正确的结果。必要时,应提供中间的期望结果。期望测试结果应该有具体内容,如确定的数值、状态或信号等,不应是不确切的概念或笼统的描述。

  7)评价测试结果的准则。判断测试用例执行中产生的中间和后结果是否正确的准则。对于每个测试结果,应根据不同情况提供如下信息:

  ● 实际测试结果所需的精度。

  ● 实际测试结果与期望结果之间的差异允许的上限、下限。

  ● 时间的大和小间隔,或事件数目的大和小值。

  ● 实际测试结果不确定时,再测试的条件。

  ● 与产生测试结果有关的出错处理。

  ● 上面没有提及的其他准则。

  8)操作过程。实施测试用例的执行步骤。把测试的操作过程定义为一系列按照执行顺序排列的相对独立的步骤,对于每个操作应提供:

  ● 每一步所需的测试操作动作、测试程序的输入、设备操作等。

  ● 每一步期望的测试结果。

  ● 每一步的评价准则。

  ● 程序终止伴随的动作或差错指示。

  ● 获取和分析实际测试结果的过程。

  9)前提和约束。在测试用例说明中施加的所有前提条件和约束条件,如果有特别限制、参数偏差或异常处理,应该标识出来,并要说明它们对测试用例的影响。

  10)测试终止条件。说明测试正常终止和异常终止的条件。

  3、测试用例的设计步骤

  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需要有清晰的测试思路,对要测试什么,按照什么顺序测试,覆盖哪些需求做到心中有数。测试用例编写者不仅要掌握软件测试的技术和流程,而且要对被测软件的设计、功能规格说明、用户试用场景以及程序/模块的结构都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测试用例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测试需求分析从软件需求文档中,找出待测试软件/模块的需求,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整理成为测试需求,清楚被测试对象具有哪些功能。测试需求的特点是:包含软件需求,具有可测试性。

  测试需求应该在软件需求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或细分,方便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中的测试集与测试需求的关系是多对一的关系,即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集对应一个测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