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阶段制订测试计划方案

  测试计划方案不是从头到尾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企业应用软件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制订,不同的项目阶段所需的测试方法是不一致的。可以借鉴RBT理论关于基于需求的测试方法的佳实践(参见链接)。

  4.设计基于需求的复合测试用例

  在很多情况下,单一的测试方法很难实现软件缺陷或错误的全面检查,在软件工程中使用多的往往是组合多种测试方法的复合测试用例。例如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两者的功能作用可以互相弥补,实践中可以将两种测试方法组合起来设计复合测试用例。

  5.妥善处理测试和设计之间的关系

  测试是“破坏性”的,而开发却是“建设性”的。从行为学角度看,开发与测试是对立的。如果测试人员对开发人员的错误批评指责过多,容易导致双方的关系对立隔阂;如果测试人员对开发人员的错误疏忽怠慢,容易导致软件质量的隐形下降,实践中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6.建立测试报告审批通报制度

  建立测试报告审批通报制度对于提升软件质量具有明显作用。作为一名的测试工程师,要养成书面起草测试工作报告的好习惯。将已经定位发现的缺陷或错误进行分析汇总,用统计数字、图表等方式说明缺陷或错误的根源,及时将测试工作报告提交上级主管领导审议,并通知研发设计人员,使设计人员做到对缺陷心中有数、控制有道,以防患于未然。

  链接

  基于需求的测试理论的五项佳实践

  1.转变“编码后进行测试”的传统观念。在软件编码开始之前的设计阶段根据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开发出90%以上的测试用例,尽早发现和排除绝大部分的缺陷。

  2.根据各项应用功能的优先级、重要性制订不同等级的测试方案、测试用例。重要的模块投入较多的测试资源(人力、时间、物资),次要的模块投入较少的测试资源。

  3.尽早测试,频繁测试。测试进行得越早,缺陷发现越早,修复缺陷的代价越小;测试进行得越晚,缺陷发现越迟,修复缺陷的代价越大。

  4.摒弃“经验至上”的想法。设计系统、严谨、合理的测试用例才能使测试达到实效。

  5.加强对测试过程的监控跟踪。当用户需求发生变更时,软件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都随之发生变更,相应测试用例也应发生变更。要随时监控需求的变化,保证测试用例和用户需求的双向追溯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