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谈论Facebook的时候,看上去这家社交巨头的一切都很美好:
  第二季度营收为64.36亿美元,同比增长59%;
  净利润为20.55亿美元,同比增长186%;
  广告收入继续突飞猛进,大涨63%,达到了62.39亿美元,均超过分析师的预期;
  为地球上40亿没有网络的人们送去无线网的无人机成功试飞;
  以Oculus为代表的VR平台让Facebook在虚拟现实的世界中也有了先发优势。
  但是,一个更加迫切和现实的问题是:Facebook手握的两大用户数均分别超过10亿的即时通讯应用Facebook Messenger和 Whatsapp应该如何变现,以及如何规划它们的未来。
  自2012年上市以来,Facebook在业绩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让投资者给予了其更多的宽容和耐心,但随着Facebook平台上的用户量已经到达了十数亿量级,继续强调其用户量的增长,或许并不是一种明智的态度。Facebook或许应该从上述两款明星级应用做文章。
  目前,Facebook公司的营收主要来自于其拥有16亿活跃用户的Facebook社交网络平台。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Facebook的广告业务成功实现了转型,是移动互联网转型红利的一大受益者。同时,Facebook或许是在这一轮互联网过渡时期,在广告业务方面积累成功经验多的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
  但Facebook营业收入结构单一实际上也是潜在的财务风险,因为一旦目前成功的广告商业模式陷入停滞,其业绩也将随之陷入停滞。
  另外,来自投资者方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过去投资者能够给Facebook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培育Messenger和Whatsapp的用户量,是因为相信扎克伯格的策略是对的,那是先积累用户,到了一定阶段再考虑变现的事,并且广告业务还在继续快速增长,也为Messenger和Whatsapp终要担负的变现任务赢得了喘息。
  但终,Messenger和Whatsapp的变现还是会进行,这来源于Facebook自身业绩多元化的要求以及投资者方面带来的压力。
  尽管Facebook方面从来没有Messenger和Whatsapp如何变现做过系统性的详细公开阐述,但从过往的公开信息中,仍然能够寻找到Facebook关于即时通讯产品如何变现的战略考量的一些蛛丝马迹。
  Facebook对于Messenger和Whatsapp变现的考量实际上是随着自身业务以及行业的发展变化不断演进的。
  首先,扎克伯格早关于Messenger 和Whatsapp如何变现的表态发生在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布后的投资者电话会上,当时扎克伯格在回答分析师提出的相关问题时称,这两款产品的变现手段将会“与初Facebook和News Feed变现的方法类似。”
  扎克伯格所提到的初的Facebook广告变现手段,是一段Facebook引以为傲的历史。早在2006年,Facebook的一些早期投资人和分析师在看到Facebook不断快速积累的用户群体后,纷纷敦促它进行广告变现,方式是在页面中简单粗暴地插入横幅展示广告,这是立竿见影的互联网广告变现方式。
  然而,扎克伯格却决定不这么干,当时年仅22岁的扎克伯格想的比其他人更长远。他认为,直接在页面上插入广告的方式,容易令用户感到反感,虽然短期广告收入效果显著,但长期来看,会影响用户体验,反而损害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于是扎克伯格和其团队决定采用一种他们称为“用户与商家内生互动的方式”。
  所谓“内生互动”,即Facebook鼓励商家也在Facebook平台上建立自己的专属页面,成为自己品牌和产品展示的窗口,商家通过用户的点赞和评论获得反馈,取得广告效果。
  随着这种更为自然和具备社交属性的模式获得初步的成功,Facebook开始向商家收取在页面上推广产品信息的费用,并进一步沿用至移动端并同样取得成功。由于这种形式的广告效果比传统的展示广告好得多,Facebook对 这种形式的广告实际上收取的费用也要更高。
  从这一模式中尝到了甜头的Facebook,打算将这样的思路延续到Messenger和Whatsapp这样的即时通讯产品的变现中,换言之,是在初期也鼓励商家在Messenger或Whatsapp上设立专门的账号,通过推荐功能让用户初期与其形成连接和互动,随后再从商家处收取效果广告费。
  另一种则是随着近年行业趋势的变化,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Facebook自身对即时通讯产品理解的不断加深而在其内部变得愈加清晰和明确的变现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Chatbot(聊天机器人)。
  Chatbot这一概念早由Facebook在今年的F8开发者大会上公开提出,同时Facebook还在期间向开发者开放了基于Messenger的开发平台。所谓Chatbot,即存在于Messenger平台上的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满足用户各种不同使用和应用场景需求的自动聊天工具。例如凯悦酒店开发的Messenger上的Chatbot,能够让用户实现订酒店房间,荷兰航空公司开发的Chatbot能够实现飞机票订购服务等。
  Chatbot的提出,尤其是开放平台的发布,让Messenger上的应用具备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将更多的第三方开发者纳入进来,Facebook Messenger的平台属性更为明确,而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即时通讯工具,发布Messenger开发者平台时,Messenger上的用户数是9亿,很快接近10亿,这个用户数的时点也被外界看作是为下一轮变现做铺垫。
  一旦Facebook所期望的用户在Messenger平台上与Chatbot互动的场景活跃起来,变现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无论是在此过程中发生支付行为,还是广告展示,Facebook都能轻而易举地将其变成真实收入。
  但目前而言,Facebook如果想将Messenger和Whatsapp变现,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碍。
  首先是用户习惯和体验的问题,这一直是扎克伯格从创立Facebook之初一直在意的方面,尽管这两款产品各自有超过10亿的用户,但其中有多少是愿意或习惯于在被大多数人当成聊天工具的平台上进行与商家的互动,另外在Messenger上与商家的互动和发生交易活动,一定比使用独立的应用实现同样的功能对于用户来说更加有效率吗?在F8上Facebook展示的用Messenger叫Uber车的流程逻辑让人有些费解,用户需要通过对话的形式,设置接客地点,显得较为繁琐,反而不如直接使用Uber App来的方便。
  另外Chatbot的实际应用,也对蕴含其中的人工智能特别是自然语言识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Chatbot“读懂”用户输入的文本的意思,并且反馈给用户适合有效的信息,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技术上的挑战,或许Chatbot这一概念对于热衷技术的工程师更有吸引力,而非真正的终端用户。
  还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拥有10亿以上用户的Whatsapp,或许依然不会那么快变现,从2014年以近200亿美元被Facebook收购时,扎克伯格便对外承诺称,Whatsapp将依然保持独立运营,并不会对其业务进行干涉,如今快2年过去了,Whatsapp确实没有发生太多变化,Facebook的Messenger和Whatsapp双产品策略,目前看来是以从Messenger端进行更多业务拓展,而Whatsapp保持简单易用和用户增长这样的逻辑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