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比较较真的自由评测人说,他们的团队中不允许出现“评测”一词,而应叫“测评”。原因是先有了测,才可以评。其实我们先抛开他对汉语理解的偏差(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互文),许多专做“评测”的媒体或者个人都太把自己当回事,并且相当异想天开地认为可以给予消费者指导意义。
  什么是评测?
  我也写评测,不过从不讲求客观,因为只要是人说出来的话不可能做到客观。这好像数字点阵图像和矢量图像的关系;矢量图像只要显示出来,已经成为了点阵图像。我们没必要说这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是既然无法客观,何必标榜自己客观。
  而手机评测究竟是何等专业的东西呢?如果仅是媒体浅层的讲述接口在哪里,系统跑分几何,东西拿在手里爽不爽,而且还标榜“深度”评测,那真的表明手机评测其实根本不是高深的事情。可实际不然。
  今年一年,我为了能够理解手机摄像头成像原理基础,看了5本书,现在也还在看。即便在摄像头这样一个小型组件身上,其专业内容的剖析都可以令人咂舌。比如仅是对图像传感器微观电子技术的研究可以写上中下三本书,更不用谈用以进行自动对焦的驱动系统等周边仍有很多探讨价值——更悲剧的是,即便你是电子科技行业的高手,摄像头的镜头所涉及的复杂光学知识也可以令你倍感痛苦或者完全不理解。更不用说,考虑到与屏幕协同工作需要进行的调整。
  非常有幸认识知乎上一位在显示设备领域颇有认知的高人,可惜他对数字图像、成像原理都没有涉猎,所以很多需要让屏幕、摄像头协同工作的问题,他也表达了无能为力的意思。更有意思的是,数字时代的参数具体化,其任何数值的线性提升经常都无法给人带来观感上线性的变更,所以这其中还可以加入生物学甚至心理学的研究。
  可能你觉得我在危言耸听,但如果你真的有兴趣深入到理论知识的微观层面会发现,这些学科有时是完全必要的。而这些绝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知之不多的年轻人可以轻易完成的。
  记得曾在知乎上看到某个在设计领域颇有造诣的义士回答有关iPhone在工业设计方面的问题,他特别表述iPhone的圆角过渡如何精致周到,而索尼的产品却选了另一条错误的道路。以我这个在设计方面外行,但颇有鉴赏能力之人的看法来说,他或许误读了Xperia的设计主旨,而且一厢情愿地认为Xperia也在追求圆角过渡。
  这表现出怎样一个问题呢?即便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在解读或评测一项内容时都未见得得其精髓。这段话稍有揣测臆断之意,不信者或可掠过。不过以我这样一个热爱时尚领域的GAY之间,若工业设计可让产品在边角处呈直角也具备十足的美感,我是根本不介意握在手里,手机是否硌手这一问题的!好像许多女人认为美的高跟鞋穿着也痛苦一样,不要把“用户感受”挂在嘴边作为金科玉律。
  后我想说的是,评测是意识类的内容,它不是直接的生产力,甚至于生产力而言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好像媒体所载文章是作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谈资存在,而不是依赖它吃饭的一样。我每次在编译完一篇“传iPhone x将在x月发布”类似的消息后有无数读者评论“传你妈”。但这些读者有否想过,如果没有这些“传”,你究竟还在媒体上看个鸟。
  作为无法推动生产力发展,仅是意识类,并且是一群人自己坐在办公室YY产品制造商如何构思这样一款产品,还大义凌然地告诉读者“希望可以帮助你们选择合适的产品”。作为读者的你千万不要相信他,他只是动动嘴皮子(或者顶多找些评测设备对着机器一顿挥舞)。用芯片设计制造商、系统开发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工业设计工程师等等参与生产核心环节的人的话来说:他们(指评测人)懂个毛!
  所以,我也不理解那些把评测当成一个事业来做、并且还义正言辞地宣称“我们在做一个事业”的人究竟在干嘛。但请不要忘记,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不要谈“成长”这么恶心的话题,也不要期望他们真的可以对行业产生什么“指导意义”,好像先前我一直天真地以为主流时尚的起源来自民间一样——评测看看好了,真的完全不必认真,即便他们甚至会告诉你行业的导向、趋势,未来某个产品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他们用自认为完善的总结方式YY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