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对ET测试比较感兴趣,因此找了一些资料研究了一下,正好部门也有关于ET测试的培训,从而不断加深了对ET测试的了解,更在实际的测试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对于ET测试,我的理解是在测试的时候,根据测试的输入和输出,在没有用例的情况下对部分场景和部分路径较深的功能进行验证。由于在项目初期,测试人员一般是根据UC来写测试用例,即使UC写得非常的细,测试人员的测试用例一般也不会覆盖非常全面,原因是根据PRD或者UC,开发人员脑海中的产品和测试人员脑海中的产品虽然大致一样,但是在很多细节上还会存在差异。那么这部分空缺的测试场景或者测试功能要通过ET测试来完成,当然也有对产品进行的ET测试,这对测试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特别是测试的经验、测试技巧以及联想的能力。测试经验是测试人员长期测试的积累,在对产品进行ET测试的时候,一般有经验的测试人员有很清楚的测试思路,或者根据以往测试的类似产品经验和技巧来进行测试,当然联想能力也非常重要,在测试某一个点时,发散的思维能力可以想到更多ET测试的case。

  当一个产品出现在面前需要测试的时候,一般是根据用例来执行,但是当执行到某些用例的时候会有一些异常的想法,所谓异常的想法是没有包含在测试用例里面,但是很有必要去验证他的准确性。比如,在旺旺的自动回复功能中,自动回复内容和自动回复设置是在两个TAB中,分别对两个TAB进行测试,用例一般会覆盖到,但是两个TAB的功能联系起来的测试用例可能会遗漏,比如调换自动回复的内容顺序对自动回复设置的影响,这是一个比较细节的功能点,在使用ET测试的方法很自然的想到这一点异常情况。

  在ET测试的过程中,发现case很重要,个人总结了一下发现case的方法:首先,ST测试为主,ET测试为辅的方法以及ET测试在第二轮测试之后主干回归之前的时间点让测试人员在ET测试之前对产品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虽然可以通过一边ET测试,一边了解产品,但个人认为对于初学ET的同学,在了解产品的基础上进行ET测试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其次,在测试的过程中按照用例来跑,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打破思维定势的很好方法是在跑完一个功能点的用例之后,再回顾一下,利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考虑有没有漏掉的点,这种思维也是建立在对产品的熟悉度的基础之上的;后,在ET测试中的场景要补全到测试用例,以便在下次回归的时候不会再遗漏。

  现在我们的测试一般都是以ST测试为主,因此ET测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合好ST测试为主,ET测试为辅,将会大大提高测试的覆盖率以及发现bug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