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校长约翰·轩尼诗强调,他的教育理念是“跨学科”,工程、商业、医药、科学、设计等学院鼓励学生选修各个门类的课程,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成为“T型人才”。

  ……1/4的本科生和半数以上的研究生都在学工程师专业。在哈佛,这一比例是4%和10%,在耶鲁,这一比例是5%和8%。斯坦福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商业和学习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技能与智识上找到平衡?……“在很多大学,人文学科都觉得自己是后娘养的。”他强调:我们要求学生不只是成功,而是拥有丰盛的人生;不只是有用,而是富有创造性和责任感。

  《微软的秘密》是一本很多年前初版的书,但是至今仍然会给人很多启示。该书第一章的标题是《寻求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精明人士》,其中开场白如下

  在公司组织和管理方面,微软始终遵循着这样一项策略,即坚持挑选那些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经营之道的精明人士担任领导职位。我们可以把这项策略归结为四个原则:

  聘请一位对技术和经营管理都有极深造诣的总裁。

  围绕产品市场,超越经营职能,灵活地组织和管理。

  尽可能任用具头脑的经理人员——既懂技术又善经营。

  聘用对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都有较深了解的职员。

  在浪潮之巅 纽曼+洪堡的教育模式 中提到

  对于大学的理念,我个人非常赞同英国牛津的主教、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的发起人约翰•纽曼的观点。纽曼有点像围棋里的求道派,在他看来,大学是传播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是雕虫小技的地方。

  纽曼教育方法成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大学学生和文化的多样性。一个大学要想让它的学生掌握 Universal Knowledge,必须让他们有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学习,也必须让他们互相之间有取长补短的可能性。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电脑的同学聚在一起常常谈论一些和计算机或者科技有关的话题,学习金融的在一起常常谈论对经济的看法。如果一个大学的都是由同一类年轻人构成,他们取长补短的结果不过是补充了专业知识,而不是 Universal Knowledge。

  在斯坦福,人员的构成和真正的社会并无太大差异,每一个年轻人周围又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在这个环境中互相学习几年,外延变得宽阔起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在斯坦福的岁月里学习到的社会知识比课堂知识对自己的一生更有帮助。拉里•佩奇在 Google 成功后回到斯坦福大学介绍他成功的经验时强调的一点是,创业者要成为全才(用他的原话讲,Be an expert in all aspects.)从培养全才来讲,斯坦福大学无出其右。

  回到身边,近看到很多报道网易手机半年内流产,“苦于手中握有大量现金流不知道该怎么花的”网易做手机跳票,“没有硬件经验的内部高管人选,也是其中的阻碍之一”。可以想象,在网易中原有的精英,都是熟悉游戏、互联网或者媒体为主,突然要做一个跨领域的方向,自然会暴露出跨领域的精英人才缺乏的困境。

  我们也经常碰到技术人员对某一领域的执着。如果这个领域具有可挖掘空间,这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工程领域,到达一个阶段之后,很难再得到一个量级的突破,这时候即使重新学习一种全新领域,未必不是“越狱”后的一个全新开始。即使是具有深度的领域,长时间自我封闭在一个领域,外延也会愈走愈窄。